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的路径探索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其主要是以中国文字为载体,播音主持可以通过声音及画面的形式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承。播音员主持人是社会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将中华经典文化融入播音主持艺术创作的实践中,无论是于己、于受众还是于社会而言,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播音员主持人是书面文本的接收者、创作者,也是新内容、新形式的创造者、传播者。于播音主持艺术创作者而言,文本解读是知识的积累过程,是意义的体味过程,是思维的训练过程,也是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过程。以“声”表达的二次创作,是生命体验的再现过程,是情声气的运用过程,是专业技巧的展示过程,也是感染力、影响力的塑造过程。而文本创作,是从无到有的创作过程,是框架的搭建过程,是人物的描写过程,是组织力、想象力的发挥过程。能以此创作出具有强传播力的有声作品,才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具备语言审美能力的创作人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全路径,以播音主持创作者的有声语言架构经典文化和受众素养的桥梁,尊重受众对于高品质内容的强烈需求,充分实现媒介的教化功能。

播音主持课程是以普通话语音、发声训练、播音技巧、即兴演讲等为基础的有声语言表达创作。播音员主持人是媒体传播的先锋队,承担着传播社会文化价值的重任。播音员主持人在媒介传播中的言行举止,不仅仅代表个人的意愿,而是代表受众对文化价值的共同认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艺术创作,是基于传播者、生产者角色的创作,目的是覆盖更广的受众面,让更多的受众接触经典文化,了解经典,研究经典,传承经典。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专业课程,既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对于新时代播音主持艺术工作的专业度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考验。中华经典文化可以保证文本品质,促进播音主持艺术创作者提升自我,引导受众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有声表达让经典从文字走向声音,从受众主动接触转换为被动“听见”,两者融合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机的必然选择。

播音主持创作的内容多样,新闻语言的庄重、评论语言的简明、文艺语言的优美,这些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是词,基本结构是汉语语法,语言则是表达思想、阐述思维、沟通交流的重要支撑。现代社会语言表达遵循了传统文化发展的脉络,摒弃糟粕,传承经典,因而在总体上体现了本民族的主流审美意识理念。播音员、主持人通过有声语言与受众进行沟通交流,是基于本民族的思维模式,使用符合本民族语言规范的词语,并且语言传播规律符合本民族语法规范的要求,才能确保语言表达的艺术展现和信息传播效果。这种规范性的表达是建立在本民族的主流审美基础之上,也为有声语言创作建立了审美标准:播音主持创作与民族审美理念相统一,有声语言表达与民族意识形态相统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标识。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重要内容。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教学,才能使学生运用播音主持专业知识和技巧,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特色,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播音员、主持人进行创作活动的遵循。优秀的创作主体是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培养的核心所在,播音员、主持人创作素养的提升应以专业教育为起点,贯穿于整个创作生涯,自觉承担起弘扬民族精神和人文特色的责任。因此中华传统文化为创作主体素养提升提供了指引,体现了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必要性。

优化课程体系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想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专业中,需要在播音主持的专业基础课与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中单独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课程与教学模块。第一,单独设置中华文化类型课程。可以以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中国传统科技文化、中国传统文学、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国地域文化等为主要教学内容,采取大小讲座、课堂讨论、情景模拟、动画视频点播,建立文创产业丰富的教学资源库,阐发并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切实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中国文化自信。

第二,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模块。比如在《视频节目播音与主持》课程中,增加文艺晚会节目主持单元,以道德经典诵读创设情景,让学生充分参与节目主持,用雅言传承文明,让经典浸润人生。在《主持人即兴口语表达》课程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元素,采访非遗传承人物,进行节目主持环节语言设计,让学生感悟非遗传承人的匠人精神,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在《文艺作品演播》课程中,可以选取优美的古诗词、四大名著精彩片段、古代文学等作为演播素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滋养学生的心田。

采用浸润式多元化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领域也发生了改变,学校在开展播音主持教学的时候,教师不再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而是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利用现在新兴的互联网,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从文化的角度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学习到专业知识和技巧,又能深入地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固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播音主持教学中去,教师在授课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当教师在讲解播音主持基础课程时,可以把中国的唐诗宋词以及丰富的成语融入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文化内涵的了解丰富自己的讲解稿,从而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中的文字语言极为丰富,经典的唐诗宋词、流传的小说演义、不朽的文史著作等,都为有声语言表达提供了丰富的创作依据。从传统文字语言中汲取的元素,转化为即兴口语表达创作的内容,使播音员、主持人在受众面前展现良好的文化素养,这不仅有利于提升节目的收视效果,也有助于播音主持风格的形成,在受众的视野里形成丰满的职业形象。在具体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在展现不同思维模式下的即兴语言表达中,使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字语言作为创作依据。例如,在现实问题的即兴语言表达中,设定“改革”主题为论点,学生利用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城市变迁活动为创作依据,将历史上的改革经验教训作用于现代国家治理与改革的环境中,用传统文化智慧解决现代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相似问题,提升学生关注时政的敏感度,使有声语言表达符合时代氛围。

提高专业教师中华文化教学素养和能力

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播音主持教学的融入程度。高校要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播音主持教学,增强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就应先提高播音主持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其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提高教师队伍专业水平,而且要丰富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其人文素养,使教师有意识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教学,从而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第一,高校应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鼓励教师定期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借助微课或慕课等网络教学平台展开专业教学,有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教学。第二,高校在招聘播音主持专业教师时,应着重引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播音主持专业教师,并提高播音主持专业教师的聘用标准。

互联网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未来传媒领域将更加智能化。高校传媒专业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既拥有“采、写、编、播、销”能力,又有丰富传统文化知识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师资队伍,适应产教融合背景下全媒体人才培养需求,提升新媒体播音主持教育教学水平。

创新和改革播音主持课程考核方式

高校要检验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播音主持课程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效果,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播音主持课程考核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也可单独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核体系。在进行考核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可以作为考核的切入点,在进行实操考核时,建立起播音主持活动或模块项目,以脱稿播音、无稿播音作为学生的应试要求,突出对学生传统文化掌握程度的考核。另外,高校可以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在不同播音主持课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掌握,进行有针对性的考核评价,使学生深刻体会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除了对学生进行播音主持教学评价,高校还应对学生展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核与评价,根据不同学生在不同播音主持课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进行针对性考核与评价,使学生意识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教师也可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学生展开他评、互评、自评等评价方式,减少教师自身在传统评价模式中的主观随意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管时代如何更新迭代,都应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持人、播音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所具有的特殊使命,他们肩负文化传播的重任,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自觉自愿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自处。因此,教师在播音主持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需要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才能使他们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成为具有人文情怀的传播者,创造出“有温度、有力度、有高度”的优秀文化作品,真正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四川传媒学院:刘旻熹,万艳) 

来源:中国网

上一篇:“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成都非遗对外译介与传播策略
下一篇:人工智能时代大学教师智能素养提升的路径与策略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欢迎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